【新聞稿】從核食爭議看台灣不理性的 2025 非核家園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核能學會新聞稿 105.12.28
從核食爭議看台灣不理性的 2025 非核家園
國內報章媒體有關日本福島周邊食品輸台的爭議沸沸揚揚,政府即使舉辦多次公聽會並不斷宣傳,仍是爭論不休,延燒不斷。原本積極反核的民進黨帶頭贊成核食進口,變成在野國民黨猛攻的痛處,進退兩難。政府甚至公布核災食品懶人包於網路流傳,希望能讓民眾更加了解問題真相。行政院與總統府也一再強調,核災食品會循「國際的專業規範,以科學證據為基礎」來管理,為何民眾質疑與爭議從未稍息?甚至下架食品被地方焚化廠拒收不敢燒毀,要求出示無輻射證明!整個社會充斥各類傳聞與誤導,到底何以致之?前立法委員沈富雄一針見血點出問題,「台灣人民非常怕輻射,這是以前為了反核不斷教育人民的結果,現在要解套這個問題已經來不及」。
回歸問題本質,日本食品輸台是否解禁當然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也是一個關於國家利益與風險選擇的問題。但是,福島周邊食品到底有無輻射汙染?如何檢測?是否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以及我國現有檢測機制有無不足或該強化?則都是屬於科學問題,問題的完整答案雖然複雜,但是理應可用科學的方法來討論與最佳化,而不應期望有懶人包式的簡單答案。一個類似的問題是核能電廠是否安全?安全度確實是可以透過嚴謹科學方法來量化的,至於最後的結果是否為個人或社會所接受?則是一個價值觀與風險選擇的問題,使用核能與否都有風險,所以必須與其他因素一併考量權衡。可惜的是,在台灣很多科學相關的問題都被過度政治化了,經過民粹操弄與貼標籤式的推波助燃,往往導致議題無限上綱,幾乎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特別是牽涉到輻射與核能的議題。科學問題政治化的結果對台灣絕對是有害無益的,從本次核食爭議可見一斑。堅持非核的民進黨政府考慮接受日本核災爭議食品無法想像! 反核時不看科學證據與國際趨勢,宣傳日本核食安全卻要民眾相信科學檢測與專業規範,如此前後不一有何邏輯! 政府與民眾都應學習基於科學事實的價值判斷,長期一貫的態度才有助於國家進步與社會理性的提升。
人類環境各種天然輻射無所不在,各種人工輻射應用也在現代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核能發電只是其一,還有各式各樣醫農工商與科學的用途。輻射在核醫診斷與癌症治療方面貢獻尤大,這也是一般人所接受輻射劑量最主要的來源,核能發電所造成的輻射劑量反而微乎其微,甚至遠遠小於天然輻射的貢獻。輻射對於人類有利也有害,端看我們如何正確使用與防護。對於輻射不理性的恐懼,導致人們對於核能發電的排斥與誤解,一昧要求零風險零劑量,忽視核能發電對於國家能源與減碳的重要貢獻,這不是一個理性社會應有的態度。事實上,談到輻射問題不談劑量則沒有任何科學意義,當科學家將輻射以有效劑量來表示,它就是一種可以比較的風險指標,已經考慮了各種輻射特性以及體內體外暴露途徑不同等因素。
我國缺少化石資源眾所皆知,98%的能源由國外進口,能源不虞匱乏與價格的穩定,直接關係到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核能為世界公認的準自產低碳能源,將核能從台灣的能源配比移除,不可避免使台灣招受高電價與高碳排的壓力。事實擺在眼前,日本過去幾年的經驗歷歷在目,不可不深思。綜觀近年國際能源發展趨勢,是以減碳對抗氣候變遷為主軸,而不是廢核,日本核電已重啟,英國與中國合作興建新的核電廠,瑞士公投否決加速廢核,福島事件之後宣示要廢核的國家僅剩德國,但是德國目前還有 8 部機組運轉中,核能發電佔比約 16%。反觀台灣,核一廠 1 號機及核二廠 2 號機被立法院政治干擾無法供電,今年 5 月 31日全台備轉容量率只剩1.64%,限電危機一觸即發。其實台電實行所謂的「需量競價」措施以抑低用電,已是實質的限電。另外,用過核燃料的乾貯也備受政治干擾,核一、二廠明年可能面臨提前除役。台灣是不是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核能學會本於專業,提醒政府應排除政治因素,冷靜思考核能在台灣的角色。聯合國、IAEA 與 WHO 等國際組織的統計數字都表明核災的風險其實遠小於日常生活諸多事物的風險,但是人們還是因為害怕輻射而誇大核能的風險。因此本學會也呼籲社會大眾,務實看待島國獨立電網與再生能源發展的限制,客觀比較各種能源使用的優劣,以科學的態度選擇一條對台灣最有利的道路,「2025 非核家園」絕對是一個不理性的選擇,勢將台灣置於不可知的重大風險中。
台灣能源政策反覆,核能發展常被輿論貼上污名標籤,核工專業人才短缺已是現在進行式,在非核家園的大帽下,可見未來將更持續惡化。事實上,即便是除役核電廠仍需大量的核工人力,甚至還有放射性廢料長期處置的問題。不單是來自核能發電,國內還有各式各樣輻射應用所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也要處理。冷靜看待近日的核食爭議,解決問題的核心也是在於國內輻射檢測技術的專業,上述種種皆需高品質的核工人才,如何加強人才培育是目前刻不容緩的課題。人才短缺不只發生在核電廠,更嚴重的是在大專院校核工專業的培育,師生不足將導致國內完整核工學術訓練出現斷層,其影響非同小可。統計至今年五月底為止,核能總共發電 1 兆 1857 億度電,這些低碳電力是多少人投入多大的努力才有的實質成果,不是報章媒體各種新穎發電方式吹噓所能比擬。因此本學會呼籲政府務實重視核能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利用各種方式穩定核工人才培育,強化學校與國內核能相關單位合作,積極與國際接軌,建立永續傳承之平台。世界各國核能的發展不會因為台灣非核家園政策而停滯,國際上第四代反應器國際論壇總結建議六種所謂下一代核反應器,其目標為更安全、更有效率、減少核廢料、更符合現代循環經濟的慨念。台灣不應自絕於外,應該積極參與國際上第四代核反應器的研發,利用此一契機給優秀年輕人希望與機會,鼓勵他們投入核工領域,以利人才培育與國家發展所需。